我们现在的工作,大多数是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展开的。

一个项目立起来,一群人开始忙,产品、设计、开发、测试、运营、销售,全流程推进,最终上线或交付。

项目结束以后做什么?理想答案当然是复盘。

但现实是:

  • 很多团队要么直接跳过复盘(「上线了就行呗」);
  • 要么走个流程做了复盘,但实际没什么卵用。

说白了就是,总结归总结,该踩的坑下次还照样踩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因为很多复盘,看起来有模板、有流程、有结论,但踩了两个常见的坑。

错误一:复盘完了,最后没有一个「真的能执行」的行动计划

这个问题特别普遍。

很多人知道复盘要写一个「Actions」,但写出来的内容其实根本不能落地。

比如某个项目上线后出了个线上故障。开发和测试都没发现,最后影响了用户体验。

这时候在复盘文档里写:「后续开发和测试要加强测试,上线后要密切关注监控。」

听着是不是很熟?也很合理?

但问题是 —— 这种「泛泛而谈」的总结根本没人真去执行。

你写「要加强测试」,那到底是怎么加强?

谁来负责?加强到什么程度?有没有标准?有没有时间表?

一个真的能落地的行动,应该是这样的:

✅ 在 7 月底前,张三负责补齐核心功能的自动化集成测试,覆盖率达到 90%。

这样的描述才是具体的、可执行的,有责任人、有结果、有时间。

你写得含糊,下次一样出事;你写得清楚,下次才有机会避免。

所以第一个大坑就是:复盘写了 Actions,但这些 Actions 是空的。

说白了,不是「你没有计划」,而是「你写的不是计划」。

错误二:只总结了项目的好坏,却没找到背后的「原因」

这是另一个很容易忽略的问题。

很多复盘环节里,会有「亮点」和「问题」两栏。大家很积极地填上去:

  • 「我们提升了企业版销售 20%」
  • 「UI 样式太差了」
  • 「测试覆盖率不够」
  • 「用户反馈整体偏负面」

看起来是得失分析,其实只是罗列了结果而已。

你以为你在总结「我们哪里做得好、哪里做得不好」,但你真正该总结的是「我们做了哪些事情,导致这些结果出现」。

比如,「企业版销售提升 20%」并不是我们做得好的事情,它是一个结果。

你要问的是:我们到底做了什么,带来了这个结果?

可能是:

  • 更新了销售材料,把企业版的新功能讲得更清楚;
  • 换了首页文案,更吸引企业用户点击;
  • 加了一个自动弹窗,推动试用转付费。

只有你找到「我们做了哪些事情起到了作用」,才能在未来的项目里复制成功。

再比如,「样式质量差」这句话也是个结果。

你要问的是:为什么差?

  • 是开发对新组件库不熟?
  • 是上线前没走设计验收?
  • 是产品改需求太频繁,来不及调样式?

找到原因,才知道怎么改。

你可以用一个简单但好用的方法:「5 个为什么」。

不断追问自己:「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?」,然后对每一个答案继续问「为什么会这样?」,直到找到能落地解决的那个根本原因。

最后想说的

复盘这件事,说难不难,说容易也不容易。

真正有用的复盘,靠的不是框架模板,而是:

  1. 你有没有输出「具体可执行」的改进行动;
  2. 你有没有搞清楚「问题/亮点背后的原因」。

只要这两个点没做到,再多总结也只是写给自己看、安慰一下而已。

当然,写这篇文章也是想提醒我自己。我也参与了太多「无效复盘」 —— 当时写得热血沸腾,事后一点用没有。

你如果也有类似的经历,欢迎评论聊聊;或者把这篇文章转发给还在做「假复盘」的朋友。

也许,我们都该重新审视一下「复盘」这件事,别再把它当成流程,而是让它真的成为「学习进步的一部分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