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技术同学的职业发展中,都要做技术分享,特别是在团队之外的社区活动、技术大会上做分享。

分享的好处会有:

  1. 考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。能给别人讲清楚,最能提高自己对某个领域的学习和理解。

  2. 给其他人提供价值。你自己或者团队的真实实践,对于别人肯定是一笔收获。

  3. 提升个人影响力。向 senior 角色的转变,个人影响力是必须的。

最大的困难点

最大的困难点不在于分享的内容。

既然是技术同学做技术分享,那内容肯定都是干货。(不会有人看完 Getting Started 就去给别人做分享)。所以分享的内容肯定不是难点。

但困难点在于:1)分享者不知道该怎么讲;2)在实际讲的时候效果很差。

不知道该怎么讲

我自己也做过多次社区、大会上的分享。第一次的分享,那时候 CI/CD 刚流行,我们团队有比较好的实践,所以获得了一个机会。虽然我们做了很多 CI/CD 的工作,踩过坑有过经验,取得了成绩,但面对一次对外的社区技术大会,确实很难下手,不知道 slides 该怎么写。

解决这个问题有一招:使用 SCQA 模型。SCQA 模型是 Situation 情境、Complication 冲突、Question 问题、Answer 答案。

  1. Situation 情境。当时的情境是什么?什么样子的背景。什么样的团队、技术状态、产品状况。这样子先让听众带入到当时的场景下,也让听众先了解大致情况,更容易理解后面发生的事情。
  2. Complication 冲突。在这个背景下,发生了什么冲突。冲突就是实际情境与我们预期的差距。比如说性能冲突,我们期望平均响应时间 100ms 但是实际是 500ms。
  3. Question 问题。这个冲突带来了问题,怎么办,如何解决?
  4. Answer 答案。我们的解决办法,我们做了什么,取得了怎样的结果。

按照这个方法,基本就可以输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分享,并且也更容易让听众理解。

站在台上却紧张了

现在我们的分享的内容准备好了。

为了取的更好的现场效果,聪明的同学还会准备些小桥段,比如开头铺垫一下,中间穿插些有意思的事情,还有抛出现场问题,来提升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。

但当你站在台上实际分享时,很难 100% 的发挥出来。我记得我最初的几次分享,开头怎么铺垫,每页 slides 之间怎么过度,这里放什么图片,那里可以提问观众,一切都准备的十分充分。

但实际分享时,一上台,聚光灯一打,下面黑乎乎的啥都看不清,瞬间的就紧张了。紧张的这东西是无限发大的,第一个梗没有记住,后面的节奏就全乱掉了。

排练六遍

这个方法是我很早一个团队的 team lead 告诉我的。

排练六遍:「如果你想做一次成功的分享,那你需要提前排练六遍」

是的,六遍。不是一遍,也不是两遍。是六遍。

如果你直接去讲,只能讲出来六成内容,有四成都会忘掉。那么你就重复的去排练,可以是在团队内部去分享,也可以是对着摄像头录制。

当你真的讲了六遍,那你要分享的所有的东西,都是熟记于心,肯定能达到最佳的效果。

题外话

上文说到,不会有人看完一个 Getting Started 就去给别人做分享。

其实如果你真的 getting started 了一个非常好用的东西,其他人也不知道,你可以画上几分钟分享出去。这个意义不在于你期望可以让别人完全掌握(毕竟你自己也没有掌握),它的意义在于,其他同学下次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,起码知道,哦,有一个东西是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。